伴随多地遭遇持续强降雨天气,高温高湿环境下的食品安全受到关注。为有效防止食源性疾病发生,近期北京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重庆等多地市场监管、疾控部门发布汛期食品安全消费提示,建议不吃被洪水浸泡污染的食品,注意用餐卫生,预防食源性致病菌等。
不要吃被洪水浸泡的食品
重庆市市场监管局提示,汛期食品供应链各环节都有可能受到雨水或洪水影响。被洪水污染,或因潮湿变质,或无法确认安全的食物,可能引发人体不适,甚至带来传染性疾病,建议不吃被洪水浸泡污染的食品、霉变食品、来历不明或无明确标志的食品。此外,淹死的畜禽水产也存在潜在风险,不能单纯以气味、口感正常作为判断是否可食的依据。
上游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应使用受洪涝灾害影响的腐败变质食材。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强调,受灾地区群众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,不饮用不洁净的水;不食用有破损、涨袋、胀罐、锈蚀等现象的罐头或利乐包(铝箔包)等食品,密封完好的罐头类食品要用洁净水清洗外周后方可食用;对断电超过24小时的冰箱中储存的食物,食用前应确认其是否腐败变质;不采食野生蘑菇、野菜、野果等,预防引发食物中毒。一旦出现恶心、腹痛、腹泻、发热等不适反应时,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,尽快就近就医,并保留可疑食物。
汛期高温高湿,尽量不要一次性采购和储存大量食材,避免食物腐烂变质。湖南省市场监管局提到,洪涝期间食物不易保存,特别是受灾群众聚集地或参与救灾人员的食堂,要按需加工食物。如剩饭剩菜不可避免,应及时分类冷藏保存,再次食用时务必彻底加热。
海南省市场监管局则提醒,饭前便后、接触过洪水后要洗手。切配的刀、板和盛装熟食的容器,在使用前要清洗干净,用滚开的水或蒸煮等方式消毒杀菌。洪涝灾害过后,要及时对食品生产加工的设备、设施、用具和内外环境进行彻底清洁、消毒,避免二次污染。
冰箱中存放剩饭菜不宜超过3天
除洪涝灾害带来的食安风险外,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(简称“北京疾控”)指出,汛期高温高湿的环境给食物中微生物的生长创造了有力条件,特别是食源性致病菌,迎来“野蛮生长”高峰期。
北京疾控提醒,预防食源性致病菌,要保持个人和厨房卫生,使用安全食品原料,将食材生熟分开、烧熟煮透,在安全温度下保存食品。熟食在夏季室温下存放的时间不宜超过2个小时,应及时放入冰箱内保存。冰箱中存放剩饭菜不宜超过3天,重复加热不能超过一次。此外,食物化冻应在冰箱中或冷的环境下进行,室温下化冻也容易滋生大量微生物。
值得注意的是,冰箱不是保险箱,有些嗜冷菌如单增李斯特菌等,在冷藏环境下依然可以生长,所以冰箱取出的食物要彻底加热或清洗干净后再食用。已经霉变的水果,即使切掉烂掉的部分,剩下的也不建议继续食用。
新京报记者 王思炀
编辑 李严
校对 穆祥桐